715分录上"网络神校",三个儿子无一幸免,孩子妈被网友骂惨
昨天晚上,我又熬夜批改了一摞作业,顺手刷了会儿手机。一条热搜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——"三兄弟高考715分以上全报同一所学校,母亲被网暴"。老实说,这则新闻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教育生态中的种种扭曲。
说来有趣,前天班会上我还和孩子们讨论过"选择的自由"这个话题。有个女生问我:"张老师,如果可以重来,你还会选择当老师吗?"我愣了一下,笑着回答:"会的,但可能不会用同样的方式教书。"教育如同一条河流,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,而我们常常忘记欣赏沿途的美好,只盯着远方的终点。
回到这位母亲的遭遇,我第一反应不是评判她的选择是否正确,而是思考:为什么我们对别人的教育选择如此在意?为什么一个私人决定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公共讨论?
记得2015年,我班有三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选择了报考师范类院校,当时就有不少声音质疑"浪费了好苗子"。我问那三个孩子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,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,但都透着对教育事业的向往。七年过去了,他们都成了优秀的青年教师,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。
选择的背后是价值观的表达,而我们常常用自己的价值观绑架他人。
再说这所被称为"网络神校"的学校,可能确实有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。我不禁想起八年前我去乡村支教的经历。当地一所民办学校采用了非常规的教学方法,被周围公办学校的老师们嗤之以鼻。但几年后,这所学校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一标准的赛道,而是万千可能的花园。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方式,而我们的责任是为它们提供适宜的土壤,而非按照同一个模具塑造。
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我们对陌生人的生活选择指手画脚,却很少停下来思考:为什么我们如此急于评判他人?
说实话,在网络空间对一位母亲发起围攻,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差异,更是当下社会心态的浮躁。我时常告诉学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而在于先尝试理解他人的处境。
我想起前年接手的一个"问题生"小李。他数学成绩极好,但父母坚持让他报考体育特长生。当时班上不少家长私下里议论纷纷,认为这是"埋没人才"。后来我才了解到,小李从小热爱篮球,而他父亲曾是一名受伤退役的运动员。每个家庭的选择背后都有复杂的故事,简单地用"对"与"错"去评判,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多维性。
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"你必须成为什么",而是帮助他们发现"你可以成为什么"。
我常想,如果我们把评判他人选择的精力,用一半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,或许教育生态会更加健康一些。
网络暴力之所以可怕,不仅在于它的伤害力,更在于它让我们忘记了每个教育故事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,都有无法一眼看透的复杂性。
回到我的教室——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,一位家长向我抱怨说邻居家孩子明明成绩好却选择了职业教育,"多可惜啊"。我笑着问她:"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告诉你,他想成为一名技工而非大学生,你会怎么想?"她愣住了。
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"相同的优秀",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独特的精彩。
在评判他人教育选择之前,也许我们应该先问问自己:我们是在关心教育本身,还是在投射自己未实现的期望?
今天晚上我又要开家长会了,我想我会和家长们聊聊这个话题。毕竟,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做出"最正确"的选择,而是尊重每个人选择的权利,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至于那位被网暴的母亲,我只想说:教育之路漫长而复杂,每个人都在摸索前行,愿我们都能少一些论断,多一些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