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粮液校招录用314人,研究生178人,川轻化最多,茅台学院第4
昨天又有学生来问我就业方向的事,我递给他一杯热茶,笑着说:“你先别急着定专业,咱们看看近期五粮液的校招数据,或许能给你些启发。”
这几天我仔细研读了五粮液2024年度校招录用数据。总计314人,其中研究生达178人——这个比例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。而且,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:四川轻化工大学的毕业生成了最大赢家,茅台学院则排在第四位。
坦白说,这并不令人意外。教了这么多年书,我早就观察到酒企与特定院校之间形成了某种“共生关系”。四川轻化工大学设有五粮液白酒学院,拥有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研究平台;而茅台学院的专业设置几乎就是为酒业量身定做的。这种产教融合,是我常在教研会上强调的未来方向。
从数据细节看,上半年招录112人,下半年202人;男女比例约为3:1(232:82)。学历构成中,硕士占165人,本科136人,博士13人。 最受欢迎的岗位依然是酿酒操作工,达123人 。这让我想起前年一位执意要读食品工程的学生小王,当时班里好多人笑他选了个“没前途”的专业,现在他已经在五粮液安家立业了...
生源院校多达133所,但分布极不均衡。排在前五的依次是:四川轻化工大学37人、西华大学16人、四川农业大学13人、茅台学院11人、宜宾学院10人。这数据让我看到了区域高校的价值——原来我们总羡慕北上广深的高校资源,却忽视了地方特色产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。
我也注意到清华大学也有6人入职,全是研究生,主要在战略研究与管理岗位。还有北大、复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名校毕业生,甚至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学子。 精英校招和区域校招,形成了五粮液人才结构的两条腿 。
有趣的是,酿酒操作工岗位并没有严格限制专业背景。这提醒我们,专业与职业的边界,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清晰。我曾经劝一个理科生放弃冷门的发酵工程,现在想来,当时的我是多么狭隘啊...
茅台学院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——录用的11人全部是酿酒操作工。我记得前段时间,有位家长执意让我推荐茅台学院,说就业好。嗯...如果是贵州本地学生,或者家乡有酒企的,选择这类专业院校确实不错。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,可选路径其实很窄。
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: 专业化教育到底是窄路还是捷径?
有时候,我看着满教室埋头苦读的学生,心里五味杂陈。我们是该鼓励他们追求知识的广度,还是趁早让他们找准细分领域深耕?产业变迁如此之快,谁又能保证四年后的就业趋势呢?
今天批改完作业,我又翻出这组数据。酒,是中国最古老的产业之一,却也是拥抱现代科技最积极的领域之一。或许,教育的真谛不在于预测未来,而在于培养能适应任何未来的人才吧。
10:50